English

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2000-09-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理想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念、信仰决定理想。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理想。

○理想、信念、信仰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所以,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人们的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是造就“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对人们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王玉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与信仰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在价值观和思想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信念、信仰、理想的关系

信念、信仰、理想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为对象的意识,反映自我价值关系、价值追求,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意识。在信念、信仰、理想的关系中,信念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理想的基础,理想则是在信念、信仰的基础上设计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

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信念建构的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科学的信念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非科学的信念,也以信以为真和价值认同为前提。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既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这就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而追求最高价值,正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信仰以信念为基础,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念,是一切信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居于统摄、支配地位的最高信念。信仰的建构需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理想,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对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理想也体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对未来美好目标的追求。理想立足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理想是人们追求的远大价值目标,是对自我的超越,也是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理想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理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长远利益的统一。

理想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念、信仰决定理想。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信仰决定理想的内容与方向。如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会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和信仰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这是二者的一致性。但信仰与理想又有不同:第一,从价值内涵看,信仰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理想则着重揭示主体最高价值追求中的最高价值目标,理想比信仰更明确、更具体。第二,信仰主要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景仰、崇拜,而理想则是人行动的纲领,奋斗的目标。前者为一种精神状态,后者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理想的建构除了以上对真理的坚信、价值的认同、感情的融入三个条件之外,还需要使最高价值追求模式化、模型化、目标化。所以,理想较之信仰是更深层次的范畴。

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

人的意识按其内容可分为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事实意识是关于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的意识,表现为关于客观事实的感性的经验知识和理性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的许多知识。而价值意识则是关于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价值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理想、信念、信仰属于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价值心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价值认识、价值知识。

价值意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或最低层次是价值心理和价值认识中的价值感知、价值经验或感性价值知识。价值心理包括兴趣、爱好、意向、欲望、愿望、情绪、情感、意志等。这是非理性的价值意识,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但这是一种自发的,其中有的是朦胧的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念和理性价值认识,或理性价值知识。如价值概念、价值判断或价值评价、价值推理、价值选择、价值预测、价值决策等。在价值心理多次重复和在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参与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关于客体价值、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稳定的观念模式,即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有着固定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定势或观念模式,形成了一种惯性机制。它既有自觉性,又有随机性。价值观念是在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与价值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带有群体性,一种价值观念,往往不只是某一个人具有,而是社会上一定群体所共有。价值观念具有自觉性,反映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自觉追求,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都有鲜明的价值信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也内含着价值标准、价值规范,因而也是价值观念,而且因为它们内含着最高的价值信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因而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或核心的价值观念。

价值意识的第三个层次是价值观。第二个层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很多,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各有特点。反映各种价值观念和各种价值知识的一般观点或根本观点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的一般观点或根本观点的概括。价值观指导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体现价值观。

从层次来说,在价值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是价值观,价值观念和理性价值知识是第二层次,最低层次是价值心理和价值感知,但作为最高层次的价值观是关于一般价值的基本观点或根本观点。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观点或根本观点总是存在于具体的价值观念、价值知识之中,而不是脱离具体价值观念、价值知识而独立存在的。所以,现实生活中,现实地存在并起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价值知识,而不存在脱离具体价值观念、价值知识的价值观。只是在价值哲学研究兴起以后,作为科学研究,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才从大量价值观念、价值知识中概括出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或基本观点的价值观。所以,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起重要作用的现实的价值意识是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主要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价值观念不同而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中价值观念作为稳定的观念模式,居于最深层,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而理想、信念、信仰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们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

在价值意识中,除了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价值观之外,还有价值知识。价值知识是价值认识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价值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价值知识与事实知识对形成价值观念,特别是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有重要作用。没有价值知识和事实知识,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知识也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但单纯的价值知识对人们思想行动的影响不如价值观念的作用大。因为价值观念有比较稳定的观念模式,比较持久,它有一种内在的随机的机制,有一种思维定势,有一种惯性,它本身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动,影响着社会生活,而这是价值知识所远远不及的。这是因为知识有一个如何运用的问题。从价值知识到价值知识的运用,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中介,没有一定的中介,就不会发挥作用,就会形成单纯的信息库、书呆子。

理想、信念、信仰是价值观念。如前所述,价值观念以价值观为指导,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信仰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所以,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人们的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进行价值观建设,首先要抓好理想、信念、信仰的教育。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

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因为:

第一,理想、信念、信仰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理想、信念、信仰具有重要的支柱功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信仰还有导向功能,能为人们确立坚定的价值导向。确立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就有了浩然正气,就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制金钱、女色、名利、权位的诱惑,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有力地抵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永葆高风亮节。

第二,理想、信念、信仰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依靠舆论、文化传统和自律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基本范畴是善恶,其基础是群体利益。善就是利群。只有目光远大,有远大抱负,舍己为群的人,才有高尚的道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的人,勇于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而献身,他就有高尚的道德。而信念动摇,信仰失落,理想平庸的人,只图一己之私利,就会被金钱、女色、名利、权位所诱惑,而干出一些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甚至触犯刑律的勾当而走向沉沦。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有防腐作用,能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保持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这也是理想、信念、信仰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的重要原因。加强理想、信念、信仰教育对于端正党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坚强的凝聚力。邓小平同志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他还说:“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就有了铁的纪律。

第四,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伟大的动力,只能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信仰,就会有强大的动力,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畏任何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只要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就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为了实现远大理想、信念、信仰,他会顽强地学习,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是造就“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